年2月4~6日,由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对于全球公共卫生形势的影响,第30届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年会以线上会议形式拉开大幕。慢性乙型肝炎病*(HBV)和慢性丙型肝炎病*(HCV)感染仍是本届APASL大会的主要讨论领域。2月7日,19:00~20:30,“肝愈之道APASL特别直播——“超速圆桌”隆重播出,权威大咖作客直播间,第一时间分享解读肝病领域最新研究热点、治疗趋势,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本次圆桌会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医院吴超教授、医院牛俊奇教授、首都医科医院谢雯教授、医院孙惠川教医院*燕教授,与领域专家学者一起直击APASL,盘点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两个领域的热点研究,把握临床诊疗趋势,分享和解读这些新进展对我国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吴超教授:结合肝纤维化新进展,谈慢乙肝指南适应证扩大
吴超教授首先分享其团队近期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方面的临床研究结果。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显示,显著肝纤维化(≥S2)的CHB患者中,85%的患者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G2);但无显著肝纤维化(S22)的CHB患者中,也有44.8%的患者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患者年龄大小,CHB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与ALT水平呈正相关。
但吴超教授也强调,转氨酶正常的患者除可能存在免疫耐受外,临床医生还应注意多种可能性。研究数据显示,高达28.7%的ALT正常且无明显肝纤维化(S0~S1)的CHB患者存在显著肝组织炎症,中等载量的HBVDNA(5~7log10IU/ml)及显著肝纤维化是这类人群肝脏显著炎症的危险因素,仍有必要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炎症状态。
我国是一个乙型肝炎大国,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灰区(GZ)”乙型肝炎患者,即根据年AASLD乙型肝炎指南不能归为某一特定免疫状态分期的患者。这类患者的病理损伤和预后都是不可预料的,尚需要临床医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