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标记物
诊断
㈠流行病学资料
㈡临床诊断
㈢病原学诊断
预后
急性肝炎
甲肝预后良好,多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
急性乙肝大部分可完全康复,约10%~40%转为慢性或病*携带。
急性丙肝多转为慢性或病*携带。
急性丁肝重叠HBV感染时约70%转为慢性。
戊肝病死率一般为1%~5%。妊娠后期合并戊肝病死率10%~40%。
治疗
㈠急性病*性肝炎(一般不采用抗病*治疗)
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对症及支持治疗。
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应按重型肝炎处理。
急性丙型肝炎:尽早抗病*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韦林口服,~mg/d,可增强疗效。
㈡慢性肝炎
1、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
2、对症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肝泰乐等;?降酶药:甘草甜素、联苯双酯等;?退*药:茵栀*、苦*、丹参等)
2)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等
3)抗肝纤维化治疗:丹参
4)抗病*治疗:
抗病*治疗目的:抑制病*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延长存活时间。
一般适应症包括:
?HBV-DNA≥拷贝/mL(若HBeAg阴性,则≥拷贝/mL);
?ALT≥2ULN;如用干扰素则ALT≤10ULN(即10倍正常值),总胆红素≤2ULN;
?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HAI≥4,或≥G2炎症坏死或S2以上纤维化;
4丙型肝炎HCVRNA阳性。
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应答(显效):ALT复常,HBVDNA或HCVRNA转阴,HBeAg血清转换。部分应答(有效):介于上下两者之间
无应答(无效):HBVDNA或HCVRNA、ALT、HBeAg均无应答。
常用药物:α干扰素、核苷类似物。
α干扰素:
?α-干扰素抗病*治疗适应证:乙肝(HBV复制、血清ALT异常),丙肝(血清HCVRNA阳性和/或抗-HCV阳性、血清ALT升高或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
?α-干扰素抗病*治疗禁忌证:
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
失代偿性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
?α-干扰素抗病*治疗剂量及疗程
用法:普通干扰素每次3~5MU,推荐剂量为每次5MU,每周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半年,根据病情可延长至1年。长效干扰素(PEG干扰素)每周1次,疗程1年。
治疗丙型肝炎疗程6-12个月,且可联用利巴韦林10-15mg/d。
4α-干扰素抗病*治疗的不良反应
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2~4h发生;
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停药)、兴奋、易怒、精神病;
失眠、轻度皮疹、脱发;
出现少见的不良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时,应停药观察;
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应停药。
核苷类似物:仅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治疗,可分为二类
?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赛他平、替比夫定、克拉夫定等;
核苷酸类似物:包括阿德福韦酯、特诺福韦等。
?核苷类似物抗病*治疗疗程(治疗的疗程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1年以上;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至少2年以上;
肝硬化患者:需长期应用。
核苷(酸)类抗病*治疗无论在治疗中还是治疗结束时都不宜减量给药。
(三)重型肝炎原则
1.一般和支持疗法
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
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
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
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抗病*治疗:乙型重型肝炎HBV-DNA≥10E4拷贝/mL,应尽早抗病*治疗,以核苷类药物为主,对近期病情改善不明显,利于远期预后。
3.免疫调节:早期:免疫抑制;后期:增强免疫
4.促进肝细胞再生
前列腺素E1(PGE1)(可保护肝细胞,减少肝细胞坏死、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静脉滴注10~20μg/d);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5.中后期注意并发症的防治:(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
6.辅以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争取适当时期进行肝移植治疗。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隔离期:甲、戊肝病后3周,乙肝HBsAg阴转,丙肝HCVRNA阴转
慢性患者/病*携带者(乙、丙型):加强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甲、戊型:重点搞好卫生措施
乙、丙、丁型:重点防止血液/体液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甲肝:主动免疫:甲肝减*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
被动免疫:近期有接触史者,丙种球蛋白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主动免疫: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0.1.6月),如抗HBs少于10mIU/ml,加强一次。
被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高滴度抗-HBVIgG)
戊肝:重组戊型肝炎疫苗-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目前丙、丁型肝炎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1.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2.病原学特点:病原体:汉坦病*(布尼亚病*科,汉坦病*属,负性单链RNA病*。)
≥20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汉坦病*(Ⅰ型)、汉城病*(Ⅱ型)。
辛诺柏病*等主要引起以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汉坦病*肺综合征。
对热、酸、消*剂、紫外线敏感。
3.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最重要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流行特征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除外*和青海)。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病理生理
1.休克的机制: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DIC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感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
2.出血的机制发热期皮肤出血点:毛细血管受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DIC;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肝素类物质增多;尿*症
3.肾损害机制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肾间质水肿、出血;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多在2周左右。
三类主症:发热及中*症状、出血及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驰张热和稽留热多见;持续3~7days;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胃肠中*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精神、神经症状。
⑶毛细血管损害表现:皮肤、黏膜充血、出血、渗出水肿
充血: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酒醉貌
水肿: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
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
⑷肾损害:早期出现蛋白尿,管型。
2.低血压休克期
病程第4~6days;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心率增快-预示休克的发生;持续数小时至3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3.少尿期
多于5~8d,持续2~5d(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相关)
表现:少尿(24h尿量<ml),无尿(24h尿量<50ml)尿*症;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出血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尿中有膜状物为重症。
4.多尿期
多在病程第9~14d,持续1d~数月。
根据尿量及氮质血症可分为:
移行期:尿量每天ml增至ml,BUN及Cr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
多尿早期:每天尿量超过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多尿后期:尿量每天超过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每天尿量可达4-8L,甚至15L。可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休克。
5.恢复期
24h尿量恢复至2L/d以下,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
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少数患者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
临床分型
依发热高低、中*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5型。
(1)轻型:体温39℃以下,中*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体温39~40℃,中*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30mmHg。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3)重型:体温>40℃,中*症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之一情况者。
①难治性休克;
②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4mmol/L;
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
⑥严重继发感染;
(5)非典型: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7%,Hb、RBC↑, Pt↓
2.尿常规:蛋白尿(出现早,短期波大)、管型、细胞、膜状物、巨大融合细胞。
3.生化检查:BUN↑,CR↑,K+,Na+,CO2CP
4.凝血功能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5.免疫学检查:
出血热抗体:
IgM1:20阳性,早至病程第二天出现,阳性率90%以上,具早期诊断价值。
IgG1:40阳性,2~3周达高峰,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高有确诊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鼠类及其分泌物接触史)
临床表现(三类主症,五期经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肾损害表现)
2.确诊诊断:初步诊断+免疫学检查(抗原和IgM抗体可明确诊断。IgG双份血清有4倍升高,有确诊意义)
治疗
治疗原则:
以综合治疗为主,抓各期主要矛盾,进行预见性治疗。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㈠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减轻外渗,改善中*症状和预防DIC.
1.抗病*治疗:利巴韦林,1g/d,持续3~5天,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2.保护小血管、减轻外渗:路丁、维生素C
3.改善中*症状:重者可予地塞米松.
4.预防DIC:肝素、低右、丹参等。
5.液体疗法:适当补充血容量,预防休克。
㈡低血压休克期
1.积极补充血容量:
早期、快速、
适量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
胶体:低右、甘露醇、血浆白蛋白
2.纠正酸中*:5%NaHCO3
3.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物及皮质激素:
4.强心:西地兰0.2~0.4mgiv
㈢少尿期
1.稳定内环境:严格控制入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减少蛋白分解。
2.促进利尿:甘露醇,速尿。
3.导泻及放血疗法:后者已少用.
4.透析疗法:
指征:少尿4天或无尿1天;BUN28.6;BUN/日增加7.14mol/L;K+6mol/L;出现高血容量,肺水肿,脑水肿伴极度烦躁不安。
㈣多尿期
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性感染及继发性休克
㈤恢复期
补充营养,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
预防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
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疫苗:现已有疫苗: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I型)、金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II型)、双价(I+II)型疫苗等供临床使用。
艾滋病
1.概述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病*:人类免疫缺陷病*(HIV)
发病机制:病*侵犯、破坏辅助性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临床特点:发病缓慢,传播迅速,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2.病原学
HIV为单链RNA病*,主要酶(反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目前分为Ⅰ型和Ⅱ型。
3.流行病学
传染源:AIDS病人和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最主)、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4.临床表现
急性期:
感染HIV后2-4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
表现:以发热为主,可伴有全身不适、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一般1—3周自然消失。
无症状期
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此期病*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具有传染性。平均持续6-8年
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的最终阶段,CD4+细胞计数个/μL
主要临床表现:(1)HIV相关症状:a.常有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b.约50%的病人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盗汗、腹泻,常持续数月;c.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d.头痛、抑郁或焦虑;e.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侵犯神经系统有关;f.3/4的病人可出现脾肿大;g.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以上,质韧,无压痛,无粘连;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
(2)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1)呼吸系统:肺孢子菌肺炎(PCP)--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肺结核、复发性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2)消化系统:以口腔和食管的念珠菌及疱疹病*和巨细胞病*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诊断依靠食管镜。病人胃肠粘膜常受疱疹病*、隐孢子虫、鸟分支杆菌和卡氏肉瘤的侵犯:表现为腹泻和体重减轻。
幻灯片47
3)中枢神经系统
脑弓型虫病、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各种病*性脑膜脑炎等。
4)眼部:眼底棉絮状白斑,眼部卡波西肉瘤常侵犯眼睑、睑板腺、泪腺和结膜、虹膜等。5)肿瘤:卡波西肉瘤,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结
5.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免疫学检测:
AIDS
正常
CD4
0.2
1(0.8-1.2)
CD4/CD8
1
1.2-2.1
淋巴细胞总数
1
2-3
抗体检测:
HIV抗体的初筛试验——ELISA(酶联免疫试验)
HIV抗体的确证试验—WB(免疫印迹试验)
6.诊断
实验室检查:①HIV抗体阳性,并经确证试验确认;②血浆HIVRNA阳性;③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
HIV抗体阳性,CD4+细胞计数个/μL,亦可诊断
7.治疗
原则: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合理应用抗病*药物;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1)抗病*治疗
药物: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
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奈韦拉平等
“鸡尾酒”方案: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
2)免疫重建: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
免疫重建综合征IRSI:因免疫恢复或重建,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由此暴露隐伏感染,引起相应的疾病。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潜在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结核病
3)治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肺孢子菌肺炎:首选复方磺胺噁唑(SMZ-TMP))
8.预防
管理传染源:发现HIV感染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当地CDC(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隔离治疗病人;监控无症状HIV感染者;加强国境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预防手段):广泛宣传教育;静脉吸*者的行为干预;严禁性乱,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规范性病治疗;控制HIV的医源性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暂无疫苗
声明一下,本平台是资源交流学习平台,资源来源于网络搜索,仅仅提供医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参与任何视频售卖行为,只为学习,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大家如果下载学习,请学习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