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社会控制的举国系统逐渐失效,与市场接轨的现代管理体系则远未健全。
文|徐子明
很少有什么事物像中国的疾控系统一样,久经考验又暗藏危机。
对野味的欲罢不能,和糟糕的动物检疫一同,带来了「中国式病从口入」,也带来了甲肝、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此次的「新型冠状病*肺炎」,和一套兼容并包五*不侵的疫情防控体系。
就在去年,曾任的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在两会上表示:
不过显然,这种领先优势很难一直保持下去,尤其是在国内、在最近。
这套体系是怎样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的?为何在这次「新型冠状病*肺炎」的流行中,它表现得如此令人跌破眼镜?
变革时代的抗疫逻辑
任何传染病的防控体系都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实际上,它也有成本顾虑。如果防疫的投入超过了疫情实际可能造成的损失,那就不必下这么大功夫防疫。
在中国,管理每一件事情都涉及两个因素:央地关系,财*。传染病的应急处理也不例外。
因此,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可以将年通过的《传染病防治法》与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作为分水岭。
共和国早期的卫生防疫基本上是「举国」体制的。卫生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消除传染病的目标以*治命令形式下达,动员辖区内整个社会参与,一方面劳师动众、社会成本巨大,另一方面,对天花、结核、血吸虫等典型危害传统社会的传染病也颇有效力。
在死磕掉这些古老威胁后,传染病开始退出中国人的日常,变成了一波一波的爆发。这种情况下,「举国」方式也就逐渐失效,或者说不再经济了。
非典之前,国内的「大疫」中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