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戊型肝炎进入流行高峰期。
2月22日,刊登于学术期刊杂志《Onehealth》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论文,通过系统考察广州当地猪肉和禽肉供应链上不同从业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的情况,揭示该病毒具有职业感染风险,且在生猪屠宰场和猪肉市场环节的感染风险最高,对制定可行的干预措施具有参考意义。
该论文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教授陆家海,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袁俊等多位专家共同撰写。
戊型肝炎,即“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因感染一种肠道RNA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引起人体自限性肝炎,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在冬春季高发。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尿色加深、黄疸、肝功能异常等,可伴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肝肿大,脾大较少见。器官移植者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HEV后能够发生持续性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HEV病毒在包括人类、猪、兔、鹿、猫、鼬、鸟类等多种宿主中广泛增殖,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人类,食用源包括带有HEV病毒的生肉,如未煮熟的猪肉或未经加工的海产品等。
戊肝对孕妇、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及婴幼儿的感染力较强。相关研究发现,每年全球发生约万例HEV感染,临床病例约万例,死亡病例超过4万例。
据《信息时报》此前报道,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自年以来,我国戊肝报告发病连续8年超过甲型肝炎,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和甲肝相比,戊肝的病死率要高10倍以上,特别是老年人、孕妇以及慢性肝炎人群。如果在孕晚期(孕期最后3个月)感染戊肝病毒,孕妇的病死率可能达到10%-50%,远高于甲肝和乙肝。
研究者对比广州当地猪肉屠宰场人员、家禽养殖场人员和普通人的血清样本后得到的数据陆家海课题组在《OneHealth》杂志发表的上述论文题为“中国广州肉类供应链上从业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职业风险(AnoccupationalriskofhepatitisEvirusinfectionintheworkersalongthemeatsupplychainsinGuangzhou,China)”。研究者对比广州当地名猪肉屠宰场人员、名家禽养殖场人员和名普通人的血清样本后发现,HEV具有职业感染风险——47.0%的猪肉屠宰场人员和40.2%的禽肉养殖人员的血清检测呈HEV阳性,而普通人的阳性率较低,仅为26.1%。该研究还发现,猪肉供应链上HEV的感染风险呈上升趋势——其中生猪屠宰场和猪肉市场相关从业者的感染风险最高。而家禽养殖业人员感染HEV的风险未见显著上升。
陆家海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