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每场战疫他总是
TUhjnbcbe - 2024/8/29 16:50:00

原标题: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每场战“疫”他总是冲在最前线周新:一旦面对生死考验,党员一定要先站出来

我不求百年之后世人还能记得我,只求这几十年我做的事情能为患者解决问题,足矣。

人物小传

周新,年出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抗击“非典”模范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医德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周新悉心科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项。

从医45载,党龄48年,历经甲肝、SARS、H7N9、新冠肺炎等一场场战“疫”,最危险的地方,总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新的身影。“到了关键时刻,面对生死考验,党员一定要站出来。入党誓词里那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绝不是空口白话。”周新说。

尚在大学念书时,周新就入党了。彼时,刚满20岁的他这样说,“我希望能为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跟着党走,跟着先进的组织走,我的理想才能实现。”

做了一辈子的医生,这些年,周新谈得最多的、想得最多的,总是患者。“当医生,不就是一辈子给患者解除病痛吗?我不求百年之后世人还能记得我,只求这几十年我做的事情能为患者解决问题,足矣。”

“没有党组织的教育,关键时刻站不出来”

犹记得一年前,上海一批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在这群逆行者中,67岁的周新是最年长的医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家人劝不住我,学生拉不住我,我搞呼吸的,怎么能不去?”

临行前,记者曾问他,此行武汉,害怕吗?他正在赶往虹桥机场的路上,回复坚定且认真:“完全不害怕,我们肯定能打胜仗。”他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去往当地后的工作重点,一是救治患者,二是防止再传染。

真到了武汉,医院,周新还是大吃了一惊——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患者的病情远超预期。“这里就像一个战场,前方不断有伤员送来,最多的一次,一个病区一晚收了12名重症患者。”听闻他的描述,记者又再度问起了这个问题,“那您害怕吗?后悔去武汉吗?”没有丝毫犹豫,周新话语铿锵,“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不站出来,有什么资格叫党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勇气终会战胜恐惧!”

身先士卒往前“冲”,危难时刻“站”出来,周新总是选择冲锋在最危险的前线,一如往昔。在周新的办公室,放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他身穿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目光坚定。那正是年“非典”肆虐时,周新作为上海市SARS防治专家组成员,每天战斗在防疫前线。快门定格下的瞬间,正是他将要给一位危重SARS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做胸腔闭式引流的一幕。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但对于手术医生来说,近距离接触“非典”患者,具有被传染的风险。

周新说,当年防护设备非常简易,没有N95口罩、护目镜,只有纱布口罩和布料外科隔离衣,为了这台手术,医院特地向消防队借来了防毒面具。但面对患者,他没考虑那么多,“患者病情危重,马上手术才能获救。我是呼吸科医生,我怎么能不上呢?为患者解除痛苦,才是第一位的。”

为什么总能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战“疫”最前线?周新想了想,认真地说,“我20岁就入党了,一辈子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份思想洗涤,我想关键时刻是站不出来的。党员平时和群众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一旦面对生死考验,就不一样了,先站出来的一定是党员。”这是一位医者对患者的承诺,也是一位党员的入党初心——明知有风险,但面对需要救治的患者,再危险的地方,也要去。

“有风险的事我来做,如果倒下我先倒下”

医院援鄂医生查琼芳所著的《查医生援鄂日记》时常提到两个人,队长郑军华与医师组组长周新。“郑队提供思想支持,周教授提供技术支持。”查琼芳说,几乎每个班头,周新都做着统筹指导,在他的带领下,自己也学会了气管镜引导下的插管工作。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混编旅”,名医护人员来自全市52家医院。医院,新环境、新病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周新用最实在的做法鼓励后学,“没关系,你们跟着我走,有风险的事我来做,如果倒下,我先倒下。”

医院鏖战的两个多月里,周新每天都坚持进病房,为病人诊治,他不满足于听汇报,而是一定要到床边观察病人情况后才作出判断,决定处理意见,大部分气管插管都由他亲自操作。

危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常常会突发严重的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是为了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然而,对患者而言有效的治疗,对医生来说却是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上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许磊说,将插管插到气道,直面患者唾液、飞沫与可喷溅分泌物,周新挡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老党员的带头精神也激励着后辈们向党组织靠拢。在抗疫一线,一批批队员火线入党,许磊是其中之一,“身边的党员总是带给我许多感动,周新教授尤是如此”。

周新话不多,但总在用实际行动鼓舞感动着医护后学。医院呼吸科主任张旻回忆,去年小年夜,组建医疗队援鄂的通知一来,她马上报名,可周新拦下了她,“你孩子还小,科室也要运转,我没有负担,我去。”

“科室里的同事都觉得他留在上海更好,无奈他很坚决,我们拗不过他。”张旻说,大年夜临行前,医院,不忘给科室的“孩子们”发红包。就这样,师徒两人一个奋战在武汉,一个战斗在上海,身处两地但都是为了同一场战“疫”的胜利。

“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在旁人看来,周新永远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然而,这名时时刻刻将患者、后辈放在心上的老专家,却也在去年让大家胆战心惊了一回。武汉回沪后的体检中,周新查出了肝脏肿瘤,正式复工前先当了一回患者。

“1.5厘米的小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就解决了。”提及自己的身体情况,周新轻描淡写,做好手术一个礼拜后,他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清晨6点半,他忙碌的身影再度穿梭于病房、重症监护室。

做了一辈子的医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不论在呼吸衰竭、哮喘,还是肺部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论在抗生素还是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周新都潜心钻研。他直言,自己经历了“呼吸科”的几代更迭,从最初入职时的“肺科”,治疗肺结核传染病,到“呼吸科”再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自己的临床涉猎范围越来越广,既能看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也能治危重症患者。

身为一名造诣精深的呼吸科专家,谁能想周新最初是想做外科医生的。“但国家需要、医院需要,我就去最需要我的地方。”他说,不管分配到哪个科室,你的理想和兴趣就在此生根发芽,好好干,这是一辈子的。

周新今年68岁了,医生这份职业他干了45年,已经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习惯。“医院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现在我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已经接上班了,年轻一代在迅速成长,呼吸学科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党龄48年的他还心存一份小期待,“光荣在党50年可以领取纪念章,我再过两年就满了!”

回望入党历程,他用八字总结——初心不变,信仰始终。(李晨琰)

本文来源:文汇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每场战疫他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