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抗疫帮打听我们要告别的,是哪些野味
TUhjnbcbe - 2024/8/28 16:56:00

株洲日报记者王军通讯员/周轩

疫情之下,告别野味成为共识。到底哪些动物算“野味”?滥食“野味”有什么危害?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严管“野味”?3月2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市林业局局长陈诚。

到底哪些动物算“野味”?

一说到“野味”,很多人会想到天鹅、穿山甲、熊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远离野味,不分保护级别。陈诚介绍,按照有关定义,野生动物指的是大自然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猪牛羊鸡鸭鹅等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已成为家畜家禽,不属于野生动物范畴,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

如果是不常见的动物被搬上了餐桌,就要怀疑可能是“野味”。野生的兽类不能吃,比如常见的野猪、野兔、黄麂、狍子、竹鼠等;野生鸟类不能食用,常出现在野味市场的有麻雀、斑鸠、野鸡、野鸭、大雁等;野生两栖类同样都不能吃,常出现的有各种蛇类、青蛙、蟾蜍等。

此外,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国家林草局林护发()22号文件的规定,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也不能食用。这些所谓的合法养殖野生动物,普遍存在野外获取种源,未必符合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比如雁鸭类、鹭鸟、蛇类、果子狸、梅花鹿、蓝孔雀、狐狸等。

滥食“野味”有什么危害?

从年的“非典”到这次的新冠肺炎,源头似乎都和野生动物有关。专家指出,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类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疾病有多种,如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

当前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数生存环境不明、来源不明,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储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物,杀虫剂、灭鼠药等高残留的农药对环境污染加剧,也对野生动物造成毒害,人吃了这种环境下的野生动物就更有中毒的可能。

更有甚者,一些偷猎者常常采取毒杀的方法获取野生动物,而且采用的毒药毒性大,不易降解,残留在被毒杀动物体内,食用这样的动物就有被继续毒害的危险。

“人们食用‘野味’,除了有猎奇尝鲜炫耀等心理外,也有传统观念影响。”陈诚表示,受“鹿茸补血、虎骨壮阳”等传统观念和野生动物药用价值的影响,很多野生动物成为了“滋补”的代名词。其实,一些野味非但不能滋补、治病,反而会带来健康隐患。

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严管“野味”?

当人们还在讨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的时候,国家林草局已于2月26日明确凡是从事以食用为目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须撤回并注销所核发的许可证件或文书,并停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出售、运输野生动物等活动。这意味着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交易、流通和消费将迎来强烈“地震”。

在此之前,我市林业部门按照“一封控四严禁”要求,封控隔离所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严禁猎杀野生动物,严禁运输野生动物,严禁野生动物交易,严禁野生动物展演,并启动了打击非法调运、贩卖野生动物违法专项行动。目前,我市已封控隔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家,封控隔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万只(条),关闭野生动物展演场馆4家,关停鸟类宠物店3家。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改变饮食陋习势在必行。”陈诚表示,除了法律强制,还要正面宣传、正面引导、正面教育,让告别野味变成全民共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疫帮打听我们要告别的,是哪些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