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接种疫苗等。
一、流行病学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病存在差异,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为甲肝的高流行地区。虽然大中城市为甲肝的低流行区,但时有暴发流行的可能,年上海地区因摄食HAV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流行,造成30余万人罹患甲肝。HAV感染后可产生终生免疫。
二、病原学
甲肝病毒性肝炎(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耐酸、碱、乙醚和热,60℃6小时、℃5min可完全灭活,70%乙醇能迅速灭活。贝类中的HAV在水中能存活数天至数月。
三、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甲肝病人(急性临床患者,急性患者排毒量大)和隐性感染者(无肝炎症状和体征,但甲肝病毒IgM抗体呈阳性者)。发病后1周内有45%患者排毒,2周内有15%患者排毒。黄疸出现之前其传染性最强,传染期为潜伏期末至发病早期。
四、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日常工作生活接触、水和食物三种方式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维持一个地区甲肝地方性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传播是引起甲肝大流行或不同程度的暴发流行。
1.发病前2周至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
2.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3.当地出现甲肝病毒性肝炎暴发或流行。
4.有甲型肝炎流行区的旅居史。
五、易感人群
人群对甲肝病毒普遍易感,甲肝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六、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天至49天,平均为30天,大多为急性发作。
甲肝常见临床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呕吐、恶心、腹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如巩膜、皮肤和尿发黄,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无症状感染者常见,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
七、疫苗简介
改善卫生条件和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抵御该病的最有效方法。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L)
(一)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
1.接种对象及剂次:18月龄接种1剂。
2.接种途径:皮下注射。
3.接种剂量:0.5ml或1.0ml,按照相应疫苗说明书使用。
(二)其他事项
1.如果接种2剂次及以上含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成分的疫苗,可视为完成甲肝疫苗免疫程序。
2.注射免疫球蛋白后应间隔不小于3个月接种HepA-L。
(三)补种原则
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且未接种甲肝疫苗的适龄儿童,如果使用HepA-L进行补种,补种1剂HepA-L。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HepA-I)
(一)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
1.接种对象及剂次:共接种2剂次,18月龄和24月龄各接种1剂。
2.接种途径:肌内注射。
3.接种剂量:0.5ml。
(二)其他事项
如果接种2剂次及以上含HepA-I成分的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HepA-I免疫程序。
(三)补种原则
1.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且未接种甲肝疫苗的适龄儿童,如果使用HepA-I进行补种,应补齐2剂HepA-I,接种间隔不小于6个月。
2.如已接种过1剂次HepA-I,但无条件接种第2剂HepA-I时,可接种1剂HepA-L完成补种,间隔不小于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