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李女士听说“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可能会减少”,她特意带着11医院进行检查,报告结果提示“体内乙肝抗体滴度较低”,李女士立刻带着孩子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了乙肝疫苗。
抗体为什么会下降?抗体下降就意味着没了保护?乙肝疫苗是否需要定期补种?记者为此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感染科李伟教授。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据了解,在新生儿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注射免疫,是目前所有国家长期控制慢性乙肝感染的有效手段。
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年将儿童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接种,要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6月龄分别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同一疫苗
个体间免疫反应有差异
保护性抗体是指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可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损伤。抗体可通过自然感染疾病痊愈和接种疫苗来获得,但两种途径获得的抗体水平、持久性因不同病原体而不同。李伟举例,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表面抗体滴度,如果在10mIU/ml以上,就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接种疫苗后,能不能产生抗体,抗体水平高低、抗体持续多久?李伟介绍,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取决于接种者的先天免疫遗传背景以及后天免疫状态。先天免疫遗传背景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疫苗如何反应,“很大程度上,这是每个人基因里就写好的”。后天免疫状态是指有一些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因素,例如服用激素或化疗药物、器官移植、长期熬夜等致免疫力下降时,接种疫苗后产生免疫反应也会变弱。总的来说,针对同一疫苗,个体之间的免疫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有人认为,感染疾病痊愈后就会获得终生免疫,李伟解释,这种情况限于麻疹、甲肝等部分疾病,但是,“不是所有感染都能产生长久、牢固的免疫”。
有些疾病在感染后发生的免疫本身并不牢固,或是病*发生变异(如流感病*),于是,感染过的人群依然会有发生二次感染的可能。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官方网站上,记者也查询到“为什么有些疫苗需要加强免疫”一问的解答,与李伟给出的解释基本一致。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为“有些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之后,即可以获得稳定的长期保护效果,无须加强免疫,即可获得长期的保护效果,例如乙肝疫苗接种三剂次免疫成功后,即可无需加强免疫。有些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后,免疫力维持一段时间便逐渐衰减,重新成为疾病的易感者,此时便需要再次接种加强剂次,使机体重新获得免疫力,例如百白破疫苗”。
表面抗体水平
不是决定需再接种的唯一指标
事实上,体内抗体水平并不能作为评判疫苗是否具有保护力的唯一标准。李伟告诉记者,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部分。抗体检测仅能反映体液免疫,不能反映细胞免疫。另外,在接触病原或疫苗产生免疫反应之后,机体还会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她提到,“免疫记忆细胞是疫苗能够持久保护机体的前提”。
李伟解释,乙肝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虽然可能后续多年在没有接触乙肝病*的情况下随着时间而降低,但是一旦乙肝病*再次入侵机体的时候,体内的免疫记忆细胞一般会迅速苏醒并针对病*做出反应,产生中和抗体,达到保护作用。
幼年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人在5岁以前一旦感染乙肝病*,容易发展成慢性乙肝,这一阶段要尤其注意。儿童在入托前通常会接受乙肝三系定量检查(即“两对半”检查)。如果发现结果显示“全阴性”,由于此前孩子往往未曾抽血检测过乙肝,家长不能确定孩子是否产生过抗体,医生就会建议再次接种,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体。
“但是,表面抗体并不是决定是否需接种的唯一指标。”李伟强调,如果可以确认接种者曾产生过抗体,后来抗体滴度降低了,且不属于乙肝高危人群,在理论上来说,是不需要经常接受“两对半”检查,也没有必要再次补种。
李伟介绍,只有乙肝高危重点人群有必要定期接受“两对半”检查,做好抗体水平的监测,一旦发现抗体不足,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加强免疫,及时补充接种,他们包括: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如乙肝患者、乙肝病*携带者)所生育的婴儿;爱人或性伴侣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携带者;拥有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注射吸*等;工作中经皮或粘膜暴露于患者血液或体液风险高的医务工作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损者,如HIV感染者、长期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肿瘤化疗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和需要反复输血或血液制品的患者。
对于乙肝高危重点人群,再次接种疫苗的确会发挥保护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后,我们仍不能放松日常卫生习惯的保持,注意避免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传染。李伟提醒,市民应遵循良好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擦破的伤口及时消*,公筷公勺进餐,避免共用牙刷、毛巾等个人用品,这样一来,即便是和乙肝感染者共同工作、学习,也不会发生传染。
记者刘晨玮实习生宋睿通讯员聂文闻
来源: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