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蛤蜊蚬子蚶子,让你从此吃得明明白白
TUhjnbcbe - 2023/9/22 21:18:00
赤贝刺身

“五一”过后天气渐热,*渤海的休渔期,也就正式拉开了大幕,渔市的档口,各种活跃乱跳的鱼类逐渐成了稀缺的抢手货,而平时不受待见的,圆的、扁的、锥状的、梭形的……,各式各样的贝类小海鲜便闪亮登场了。

街边的烧烤店,也陆续把小桌子、矮凳子挪到了道路两侧,凉拌菜、撸肉串,自然少不了辣炒花蛤、白灼毛蚶、酱腌海瓜子……别光看一堆硬壳没多少肉,但其中蕴藏的鲜味,足以占据所有食客挑剔的味蕾。

再来上几扎*澄澄、亮晶晶,顶着厚厚泡沫,泛着浓浓麦香的散啤,这就是一个沿海城市,经典的、爽歪歪的夏日夜晚最标准的配置。

小海鲜虽然美味好吃,但点菜时却让人觉得头大,花蛤、黑蛤、*蚬、毛蚶,卵圆形、扇子状的长相都大差不差,哪个是蛤,谁又是蚶,该怎么做最美味……

“凉水蛎子热水蛤”,秋末冬初海水变冷了,海蛎子也就是生蚝,就到了肥嘟嘟、颤巍巍的肥硕季节,而一进入夏天,海水温度升高起来,那就该吃蛤蜊了。

蛤蜊,是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的一部分物种的统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已经发现的就有35属近种,普通话中,我们一般读蛤蜊(ɡělì),到了胶东半岛,尤其是青、烟、威地区则叫做嘎啦(gála),*渤和*那一口浓重的“哈啤酒吃嘎啦”,道出了多少胶东人的心声。

蛤蜊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常吃的就有花蛤、黑蛤、文蛤、白蛤等等,它们喜欢生活在淡水入海的内湾和河口附近,尤以山东半岛的胶州湾、莱州湾和烟台、威海等地的沿海,出产的蛤蜊最为肥美。

蛤蜊的肉质细嫩、味道极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人体容易吸收的氨基酸和各种微量元素,别看它们长得不起眼,但它的身体里除了蕴含谷氨酸钠以外,还有琥珀酸钠等,各味物质相互作用叠加,使得小小的贝壳有着复杂而多彩的鲜味。

蒜蓉粉丝蒸蛤蜊

中国沿海有三大名蛤,分别是西施舌、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而北方地区常见的就是中国蛤蜊,其中的花蛤最为普遍,粤语蛤称为甲,故南方多叫花甲,海南还叫之为“螺”。

它的表面布满“人”字形黑色、棕色、赤褐色的暗纹,颜色偏深点的唤做黑蛤,色泽浅淡点的为白蛤,多栖息于浅海海底淤泥和沙子的中间地带,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所以胃肠内多带有泥沙。

辣炒蛤蜊

如果新鲜的花蛤捞上来直接烹饪,吃起来会有些牙碜影响口感,必须要把它浸泡在海水和盐水中,“缓”上个一两天,吐一吐泥沙,清一清胃肠。

花蛤的烹饪十分多样,烧烤、做汤、凉拌……,辣炒花蛤是夜市上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不过吃花蛤最好吃的还是蒸一下,或在微波炉里打一下,无需添加盐和其它调料,只享用食材本身咸鲜的原汁原味。

这几年爆红的锡纸花蛤粉丝,也就是尽可能的包住花蛤里边的鲜味汁水,然后再慢慢地煮进粉丝之中,与扇贝粉丝、生蚝粉丝有异曲同工之妙。

蚬子,蛤蜊在很多地方,比如说辽宁的南部,就把这种贝壳类的东西统称为蚬子,而在大连地区,则被称为蚬额(xiǎnne),花蛤就是花蚬子,肥蛤就叫*蚬子。

*蚬子,是中国蛤蜊的一种,产于*渤海的浅海处,个头比花蛤要大上多半个,外壳有放射状光滑的彩纹,十分漂亮,肉质肥厚,肥蛤就是这么来的,而胶东地区却叫它飞蛤。

飞蛤(*蚬子)

鱼在水中为游,鸟在天上为飞,难不成海水中的蛤蜊还长了翅膀?一说是到了刮大北风的天气,海滩上经常会突然出现成片成堆,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蛤蜊。

再是这家伙动作十分敏捷,洗海澡时,明明感到就踩在脚底下,可在弯腰低头捕捉的一瞬间,“嗖”地一下就飞走了,速度之快,令人折服。

不过,它的这种小伎俩,在聪明绝顶的人类面前只能算是小儿科,渔民们发明了一种能够漏掉沙子,只留住飞蛤的铁筢,后面再绑上一个细网编成的袋子,大大小小的飞蛤便插翅难逃了。

*蚬子用来白灼、清炒都是极好吃的,烧烤的摊位上经常会配个碳炉子,食客自己动手,摆几个飞蛤放到烤架上,待烤到开了口,“滋滋”地冒着水泡,拿起来连汁带肉一起吞下,尽管很烫,但就是享用它最原本的鲜味。

不过蚬子其实另有其物,它一般是指帘蛤目花蚬科下的生物,南方所谓的蚬子多为淡水的河蚬,比蛤蜊小但厚实,表面长有横着的波纹,又名亚洲蚬、台湾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江河、湖泊、池塘、沟渠,确切的说,蚬子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河鲜。

河蚬的吃法,一是煮汤,在闽南地区,很多人夏天会用河蚬加老萝卜干煮汤;二是凉拌,河蚬汆烫之后取肉,加入酱油、葱、蒜一拌,再给什么美味都不会换。

飞蛤蒸蛋

蚶子,属于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从外形上来讲,蚶比较容易辨认,它的外壳比较厚且坚固,闭壳肌相当发达,很难徒手掰开,表面有很明显的纹路或者绒毛。

蚶这种贝类,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辽宁、山东的产量最大,我们常吃到的有三种——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俗称毛蛤、毛蚬子,以宁波出产的“奉化摇蚶”最为出名,当地人在食用蚶子时,取用粗铅丝篓,把蚶子置于其中,放进沸水锅中反复摇动篓子,至蚶烫的半生不熟,故名“摇蚶”。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毛蚶的三种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

不过,半熟的毛蚶曾在年的上海,引发过令人记忆犹新的甲肝大爆发,由于产地环境污染,使得毛蚶带上了菌痢,继而出现甲型肝炎病*,超过31万人感染甲肝,直至今天,在上海的《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公告》中,毛蚶的名字赫然在列,全年禁售。

泥蚶,俗称血蚶,南方更为常见,生腌或是白灼都是常见的吃法,在闽南,血蚶也是除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汪曾祺在到访福建时,吃过血蚶后并写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除了中国人,韩国人也极爱泥蚶,韩国的吃播们,也经常会吃凉拌泥蚶、泥蚶拌饭等等。

魁蚶,也叫血贝,日本人叫它赤贝,相比于毛蚶和血蚶,赤贝的个头比较大,主要生长于*海、渤海一带,赤贝常会用来做刺身或者寿司。

赤贝刺身的精髓在于它肥厚的贝足,将它片成薄片后,即入冰箱冷藏五分钟,或放置在碎冰块上,配以调制的辣根上桌,颜色*中透红,极为赏心悦目。

不过传统中餐还是习惯做熟,爆、炒、熘、拌都可以,这就对掌灶者把握火候的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稍一过火,就咬不动了。

这三种蚶相对也比较容易分辨,赤贝的个头比较大,毛蚶和血蚶最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了。

如今,*渤海地区的海鲜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市场上的鱼、虾、贝类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以前两三块钱的蛤蜊,如今也得十多元一斤,而胶州湾著名的红岛蛤蜊和烟台的大黑蛤,这两年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听说东边的岛国邻居,又准备向太平洋里倾倒核废料,最先受到影响的无疑是食物链最底层的贝壳类海产品,不知若干年后,我们这群“三日可以无肉,但一日不可无海鲜”的吃货们,能否还有机会和口福,享受到大海无私的馈赠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蛤蜊蚬子蚶子,让你从此吃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