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国首部公筷立法来了用不用公筷有何区别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
<

6月29日上午,浙江省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在餐饮服务场所,两人以上合餐时应使用公筷。《规定》按照法定程序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据了解,这是目前已知的全国第一部公筷立法。

《规定》明确,公筷是指具有公用功能、用于分取菜点的公用筷子以及具有相同功能的其他餐具。在餐饮服务场所,两人以上合餐时,应当使用公筷。《规定》倡导在家庭等其他场所合餐时也使用公筷。

餐饮服务场所,是指提供餐饮服务的饭店、宾馆等固定餐饮场所和单位食堂。在餐饮服务场所,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合餐者每人或者每菜配备公筷。

公筷应当具备明显标识。餐饮服务提供者配备的公用筷子应当在颜色上区别于其他筷子,并标注“公筷”字样。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餐饮服务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公筷使用提示,并引导合餐者使用公筷。

《规定》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进行劝告,并可以通过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投诉、举报。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规定配备公筷的,由商务、文广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将相关情况纳入餐饮服务行业监管信息。

《规定》明确了市和区(县、市)商务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公筷使用的管理工作,会同文广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监督检查、评估激励机制。市和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将公筷使用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规定》还明确餐饮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依法制定相关行业公约,宣传、普及公筷使用知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公筷使用。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蒉开波表示,《规定》总计九条,不分章节,体例简单清晰,但是立意深、内容精、形式新,“条文表述直面问题,需要几条就几条,开创了宁波‘小快灵’立法的先河。”

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

11位疾控专家曾经做过一次实验

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

用餐后的细菌对比

分别使用“公筷”和“非公筷”

菌落总数最大相差倍

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这个实验小组由11名疾控专家参与测试,实验地点在一家餐馆,点的几道菜分别是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和香辣牛蛙等。

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保存。

为了保证科学性,11名参与人员都经过培训,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必须交替着吃。最后每个菜都至少留下25克,用来第二次取样。经过小心翼翼严格无菌操作采样后,放入无菌样品袋并迅速存放到采样箱冷藏。此时大家已经等待40分钟。

用餐完毕完成取样之后,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那么多倍!!!

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

干锅茶树菇——两组菜品的菌落总数相差17倍!

炒芦笋——两组相差将近18倍!!

咸菜八爪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倍!!!

专家表示: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例如,夹过凉拌黄瓜的筷子,再去夹盐水虾,就会导致两盘菜之间细菌交叉污染。

小知识:凉拌菜没有经过高温烹饪,菌落总数一般都比高温烹饪过的菜要多。

专家提醒,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它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总而言之,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这次疫情的流行对于改变我们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是一次加强引导的契机。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通过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家吃饭时,可以采用分餐制,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装到家庭成员各自专属的餐、饮具中,大家只是同桌吃饭;

如果餐、饮具做不到完全独立,至少要养成每个菜都用公筷(公勺)夹取(盛取)的习惯。在外就餐时,则应主动要求店家配备一菜一勺(一筷)。

看了这个实验

你打算开始用公筷了吗?

也许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让全家人都更健康!

来源丨宁波日报、光明日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健康杭州

编辑丨伊人

审核丨欧阳灵溪

原标题:《全国首部公筷立法来了!用不用公筷有何区别?实验结果让人傻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