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复制链接]

1#

鸭肝炎

鸭病*性肝炎又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引起的一种主要影响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鸭病*性肝炎最初被发现是在美国纽约,但由于当时实验条件不良,未能分离出病原。到年才用鸡胚首次分离得到病原,该病至年传入中国,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均有发生。首次发病的地区,鸭病*性肝炎的死亡率能达到90%以上,发生过该病地区,该病死亡率为20%~80%,已成为当前严重影响鸭业正常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

01

病原学

鸭病*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属于小RNA病*科的成员。目前已报道的鸭肝炎病*有Ⅰ型、Ⅱ型、Ⅲ型3个血清型:Ⅰ型鸭肝炎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鸭病*性肝炎病例绝大多数为Ⅰ型鸭肝炎病*,该病*有1型、2型及3型三个血清型;Ⅱ型鸭肝炎病*仅在年的英格兰某鸭场爆发,而且经过实验基本认为是星状病*,此后及其他地区再无类似病例发生;Ⅲ型鸭肝炎病*致病力差,临床上死亡率不超过30%,而且仅在年美国纽约长岛地区有过报道。

鸭病*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鸭以及带*鸭,带*鸭主要以成年鸭为主,该病*的传播可以经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不可垂直传播。病鸭污染过的料槽、水槽、饲料等用具均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健康雏鸭。本病多发生在4~10日龄雏鸭中,这一阶段的雏鸭发病率可达%,5周龄内的雏鸭对此病十分敏感,容易发病。但随着鸭的日龄逐渐增大,发病率逐渐降低,成年鸭即便感染也没有明显症状,但可以作为传染源向环境排*,近几年感染产蛋鸭引起一过性产蛋下降,掉大羽现象。鸭病*性肝炎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在冬末、初春时更易发生。

02

流行病学

本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鸭大量孵化的季节是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的传染源为已经发病的鸭和隐性带*的鸭。传染源会通过粪便的方式排出病*,当这些病*对饲料和饮水形成污染后被健康鸭所采食,就会受到感染而引发疾病。本病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本病的易感动物为鸭,不同年龄的鸭均有易感性,但雏鸭的易感性最高,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也最高,常可以达到90%以上,年龄越小的鸭感染后的死亡率越高,但发病率较高的鸭群是10日龄左右的雏鸭。

03

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

鸭病*性肝炎的传播速度较快,发病速度较为迅猛,一旦雏鸭感染往往会在发病后4d内死亡。病雏鸭表现行动呆滞、无精打采、翅下垂,有的会出现全身抽搐,死亡鸭的爪尖、喙端处会有明显的瘀血现象。剖检病死鸭发现,肝脏是最为主要的病变位置,肝脏易碎、肿大,有若干个出血斑、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胀大、肾脏肿大、血管充血。

Q

防治措施

1、预防

雏鸭在1~3日龄,鸭病*性肝炎弱*活疫苗,按瓶签注明份数,用生理盐水稀释,1~7日龄雏鸭腿部肌内注射0.25毫升(有母源抗体的雏鸭,最佳免疫时间为1日龄),3~5天产生部分免疫力,7天产生良好免疫力,免疫期为1个月以上;22~24周龄种鸭(产蛋前1周),鸭腿部肌内注射1毫升,注射后14天其子代雏鸭可获得良好被动免疫保护,成年种鸭免疫期为6个月。

2.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下列方法仅为试用。

①高免血清治疗。利用当地本病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给每只鸭肌内注射0.5~1毫升,重病鸭间隔12~36小时重复注射1次,可获得较高的有效保护率。

②卵*抗体治疗。鸭病*性肝炎精制蛋*抗体皮下或肌内注射(口服无效),1日龄雏鸭,每只0.5毫升;2~5日龄雏鸭,每只0.5~0.8毫升。注射本品后免疫保护期为5~7天,肉鸭可连续注射2~3次。因应用蛋*抗体后对鸭病*性肝炎弱*活疫苗有干扰作用,7天内不宜接种活疫苗。

3.严格消*

严禁从病鸭场或孵化场购进雏鸭;饲养管理人员未经消*严禁随便入舍或串舍;鸭场大门口、鸭舍门口设立消*池或放置消*草垫,定期更换消*液;场区环境经常清理消*;病死鸭严格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联系我们

报价、新闻爆料、投稿

金经理:PIB(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